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6篇
轻工业   129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为探索枇杷果干干制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规律,以干制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在考虑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枇杷果干干制过程颜色变化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总色差值、亮度值、红绿色值、黄蓝色值、彩度值和色调角度的变化分别符合修正的一级反应、一级反应含交互项、多项式、零级反应含交互项、高斯分布和零级反应含交互项的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介于0.84~0.98之间,标准估计误差介于0.40~1.35之间。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精度符合要求,可用于枇杷果干干制中颜色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8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枇杷叶、花和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枇杷叶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16%;枇杷花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99%;枇杷茎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5%。枇杷叶、花、茎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6种,但枇杷叶、花、茎含有的特有成分分别为23、21、13种。2个主成分可代表3个样品的55种挥发性成分,样品之间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枇杷叶的综合评分最高,枇杷花的综合评分其次,枇杷茎的综合评分最低。实验结果表明:枇杷叶、花、茎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3.
包装材料的透气性对枇杷保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条件下枇杷采用不同透气性的聚乙烯袋包装后贮藏,结果显示高透气性聚乙烯袋包装的枇杷除了失重率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中、低透气性包装袋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外,对腐烂指数、硬度、可滴定酸(TA)、VC含量及感观等品质指标的保持都有明显优势,说明高透气性袋更有利于常温下贮藏枇杷的保鲜。  相似文献   
84.
李磊  陈发河  吴光斌 《食品科学》2010,31(16):286-290
以福建莆田市“解放钟”枇杷为材料,采后50℃热处理30min 后分为冷库(2~5℃)和室温(18~25℃)两种贮藏条件进行贮藏。在贮藏期通过对枇杷果实的木质素含量、硬度、多酚氧化酶(PPO)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分析,研究贮前热处理对冷藏枇杷果实木质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2~5℃)条件下贮藏,枇杷果实硬度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都有明显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14。贮前热处理能够延缓冷藏枇杷果实木质素含量及硬度的上升,降低PPO、PAL、CAD、POD 的活性。  相似文献   
85.
杨震峰  王臻哲  金鑫 《食品科学》2010,31(20):481-484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0℃和25℃)对红肉枇杷“大红袍”和白肉枇杷“宁海白”果实贮藏期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出汁率、相对电导率、总酚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枇杷果实采后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减少,果肉出汁率快速下降,果实贮藏品质发生劣变。低温(0℃)贮藏可维持较高含量的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却促进贮藏后期总酚含量的减少和木质素的积累,导致果实木质素败坏的发生,降低了果实的食用品质。在25℃贮藏期间,枇杷果实木质素含量也呈增加趋势。表明枇杷果实采后木质化败坏是一种衰老现象,不适当的低温贮藏会加剧这种衰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宋琰  徐俐  梁芳  况小玲 《食品科学》2010,31(22):488-491
探讨1-MCP (1- 甲基环丙烯)及仲丁胺(2-AB)对枇杷采后处理的效果,以延长其贮藏期及货架期。采用“大红袍”枇杷为试材,研究在4℃冷藏条件下,采用不同剂量1-MCP 加上相同剂量0.1mL/L 2-AB 对枇杷进行熏蒸处理,定期观察果实好果率、失水率、总糖、VC、可溶性固形物、呼吸强度、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浓度为0.1mL/L 2-AB 时,20mL/L 1-MCP 处理对枇杷的保鲜效果最佳,可显著抑制果实呼吸强度, PPO 和POD 活性,从而抑制果实的后熟与衰老,降低枇杷果实的失水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延缓总糖、VC 含量的下降,有利于枇杷品质的保持,贮藏64d 果实外观色泽鲜艳,品质良好,保鲜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低O_2高CO_2对白玉枇杷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空气为对照,在常温(27±2)℃和相对湿度(70±5)%的贮藏条件下,研究(4±0.5)%O_2,(16±0.5)%CO_2对枇杷呼吸速率、外观色泽、质地、营养成分、活性氧与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气对照相比,低O_2高CO_2的气体组分处理贮藏至第6 d出现显著差异(P0.05)。贮藏结束时,低O_2高CO_2处理的枇杷果实呼吸速率、a*值分别降低28.8%、13.6%。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分别高出11.6%、19.2%、25.5%、65.7%、16.2%。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性、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别降低16.0%、35.5%、21.4%、23.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分别高出47.9%、25.3%。结论常温下,低O_2高CO_2气体处理可以降低枇杷的呼吸代谢速率,抑制a*值的上升,主要延缓可溶性糖与可滴定酸的降解,减缓POD、LOX活性及MDA含量的上升,保持较高的CAT、APX活性和较低的H2O_2含量。  相似文献   
8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7?个白肉品种、15?个红肉品种枇杷成熟果肉的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枇杷果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种枇杷成熟果肉检测到醛、萜烯、醇、酮、酯及其他6?类挥发性化合物,醛类物质是枇杷果肉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酯类、酮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枇杷特有风味的重要组成,正己醛是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7?个白肉品种枇杷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4?种,莰烯、氧化石竹烯、2-甲基丁酸仅在白肉品种枇杷中检测到;15?个红肉品种枇杷检测出8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0?种,甜瓜醛、反-2,4-癸二烯醛、反-β-罗勒烯、3-蒈烯、丁二醇、叶醇、十二醇、植酮、乙酸己酯、水杨酸甲酯、丁酸芳樟酯、香叶酸甲酯、乙酸橙花酯、肉桂酸乙酯、百里香酚、丁香油酚是红肉品种枇杷特有的挥发性物质。不同果肉类型枇杷的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醇类和酯类物质,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在红肉枇杷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白肉枇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把除‘冠玉’和‘乌躬白’外的其他白肉品种枇杷聚集,壬醛是对果肉风味贡献率最高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估喹啉铜在枇杷中的残留消解、储藏稳定性和慢性膳食风险。方法实验样品用草酸溶液提取,亲水亲脂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外标法定量,评估储藏稳定性和慢性膳食风险。结果喹啉铜在枇杷上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4~4.6 d。枇杷样品在–18℃储藏150 d,喹啉酮的降解率小于30%。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各年龄段人群喹啉铜的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891~0.6945μg/kg bw/d,膳食摄入风险为0.45%~3.47%。结论喹啉铜在枇杷中消解较迅速;喹啉铜在枇杷样品中储藏稳定期至少为150d;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长期慢性膳食暴露风险极低,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